下載手機汽配人

整車降價零配件補缺 汽車利潤已掉頭轉向

作者: 汽配人網 發(fā)表于: 2005-08-17
    隨著汽車產品競爭的升級,汽車降價已經由原來的“重要新聞”變成“業(yè)界動態(tài)”,仿佛汽車產品降價已經成為了汽車行業(yè)一條普遍的“定律”,高開低走的定價配合各種形式的優(yōu)惠、促銷、增加配置、改款升級、降價,最終原有的價格“縮水”幾萬十幾萬元,買車后來者難以抑制心中的喜悅,但是消費者現(xiàn)在還不能“麻痹大意”,頻繁降價和經銷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造成一些“暗利”陡然而增,汽車的利潤已經開始轉向了。

  消費者可能普遍認為汽車經銷商的利潤無非就是批發(fā)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距,實際上很多“利潤”是消費者“蒙在鼓里”的,只不過原來高額的單車差價利潤與其他方面利潤相比“十分豐厚”,所以其他利潤在買車的時候是看不到的。那么這些利從何來?

  整車利潤降零配件“補缺”

  近期,不少媒體披露一些北京的汽車經銷商同一零配件價格差距非常大,同一品牌同一車型的同一種標準正規(guī)零配件在北京的十幾家經銷商處的價格甚至相差一倍以上,由于消費者現(xiàn)在只對整車價格敏感,對于車輛的零配件價格相對了解不足,所以一些經銷商就開始從零配件利潤上“找齊”,這樣消費者日積月累的零配件更換就完全可以彌補當初車輛的“經銷商優(yōu)惠損失”,把整車的利潤分擔到零部件方面。

  其實這種方法早在七十年代就曾經在美國出現(xiàn)過,各種品牌的激烈競爭導致汽車經銷商“轉嫁利潤”,但是隨著消費者的一再“質問”,最終經銷商和廠家還是“順從民意”。中國的消費者自強的步伐還需加快。

  “貪吃”保險貸款“回鍋肉”

  很多消費者買車的時候都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,“本銷售店提供保險、貸款業(yè)務”,但是真正辦理業(yè)務的時候卻發(fā)現(xiàn)“本銷售店保險只限于某某保險公司”、“某某商業(yè)銀行”。如果消費者要選擇更多,那么經銷商往往會把消費者自己辦理的“麻煩”和經銷商辦理的“方便”做比較,讓消費者甘心“多掏錢少跑腿”。

  其實消費者花錢享受更好的服務“無可厚非”,但是這些指定的保險公司、商業(yè)銀行的服務到底有多好呢?相信很多這方面的投訴說明了問題。汽車保險、貸款行業(yè)競爭激烈,這些汽車銷售次環(huán)節(jié)競爭造成一些汽車保險貸款公司“分利”給汽車經銷商,少則8%多則40%的“返點”把汽車經銷商和汽車保險貸款公司拴在了一條“利潤線上”。

  舉例來說,某消費者購買10萬元車輛,在某經銷商處辦理一條龍保險,每年花費4000元,使用5年出售。那么保險總計費用2萬元,經銷商按照15%的返點去“保險分利”,經銷商可凈得利潤至少3000元,僅從保險一項利潤就可以補上當時整車降價的讓利。再加上貸款分利,一輛售價10萬元的轎車經銷商可從保險、貸款方面至少獲得5000元左右的“次環(huán)節(jié)利潤”,而消費者當初付出的費用到底有多少真正“服務”給消費者,我們不得而知。

  返利、買斷、庫存車“渾水摸魚”

  熟悉汽車行業(yè)的人都可以知道,汽車經銷商每年可以根據銷售數(shù)量獲得廠家可觀的“返利”,銷售數(shù)量越大返利越多,這也是鼓勵經銷商的廠家手段之一。稍微有商業(yè)知識的消費者都會明白這個道理,經銷商從廠家批發(fā)50輛汽車的單車平均價格與批發(fā)200輛車的單車平均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,這也就是一些大經銷商“買斷降價”所產生的原因。

  然而廠家每每宣傳的“供不應求”、“按訂單生產”都是不可能滿足經銷商這種“大手筆”的,一些降價緊俏車型更是廠家“手中令箭”。

  經銷商的一些“壟斷降價銷售”的車型基本上都是銷路不好的車型,而且?guī)齑娉潭葒乐?。一些簡單注重價格的消費者往往忽略了“汽車庫存”危害,汽車長時間庫存會造成質量下降。消費者購買這些車輛時可要認真地核查車輛的出廠日期。

  汽車美容維修保養(yǎng)“揩油”

  現(xiàn)在的司機越來越多,原來的那種“一個司機半個修理工”的觀念早已不存在,很多駕駛員就知道汽車能動就可以,有問題去當初經銷商推薦的修理廠保養(yǎng)維修就可以了,而且現(xiàn)在還有很多4S店,直接就可以享受“一站式”。但是由于維修廠級別不同,收費標準不同,而且車型不同、零配件標準不同、價格不同,這一系列的不同造成了消費者“迷?!?,這就給一些“李鬼”可乘之機,一些裝飾條、輪轂罩等技術含量低的產品,安裝的明明是假配件卻按照真配件收錢,消費者不問也就永遠不知道。因為沒有幾個消費者能夠專業(yè)到分清楚“汽車輪轂罩”真假,更何況一些消費者開車一輩子都沒搞清楚的“機油濾清器”。隔行如隔山造成了“不明不白”的“灰色利潤”存在。

  很多消費者看到這些“內幕”往往“心中不忿”,其實經銷商依靠自身的“服務”贏得利潤是很正常的,在中國服務產生價值,服務理應有“價格”,只不過這個價格是否合理、服務是否到位沒人評判,消費者所能做到的就是買車謹慎一些,選擇理智一些,表面低價格往往要“三思而行”,切記買車還要買服務,購車還要養(yǎng)車,合理科學地購買汽車、合理科學地汽車消費才是中國消費者明智的購車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