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過一個多月就進入2005年了。2005年1月1日,曾經是個讓中國汽車聞之喪膽的日子,因為從這一天起,進口汽車許可證將在中國永遠被廢止,中國汽車工業(yè)將因失去這個保護網而面臨滅頂之災。然而,現在一切是那樣的平靜,沒有期待,更沒有恐懼。
自從中國“復關”談判開始,降低進口汽車關稅和取消進口配額制,就一直象一把斯摩達克利劍,高高懸在中國汽車工業(yè)的頭頂上。2000年中國獲準加入世貿,中國汽車就懷著恐懼心情等待這一天的降臨。與之相反,中國廣大消費者卻歡欣鼓舞地期盼這一天的到來,市場上多次所謂“持幣待購”,都與對這一天的期待有關。說來是不是讓人感到有點苦澀?在這個“大是大非”面前,自己的同胞,中國消費者卻從來不和中國汽車工業(yè)結成“統一戰(zhàn)線”。
作為一項入世承諾,中國在2005年全面取消進口汽車許可證,同時降低進口汽車關稅,直到2006年7月1日整車降至25%,零部件降至10%。這是中國為期16年馬拉松式入世談判,為中國汽車爭得的最后一道防線。
用高關稅和進口配額保護本國工業(yè),是世界通行做法,中國對汽車工業(yè)采取保護政策,符合“國際慣例”。對中國汽車的保護期限和保護程度,一直是中國入世談判最艱難的問題之一。
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最有潛力的汽車大市場,跨國汽車公司無不虎視眈眈。而中國對汽車工業(yè)保護之嚴厲,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。其他國家要么汽車工業(yè)很發(fā)達,要么基本沒有汽車工業(yè),而中國汽車工業(yè)弱小而要成為支柱產業(yè),保護就是不能不做的選擇。
1985年以前,中國整車進口關稅為120%至150%,不能算低了,但從這一年6月起,又在原有基礎上加征80%調節(jié)稅。1986年汽車進口關稅合并為,汽油轎車3升以上排量220%,3升以下排量180%,一直延續(xù)了8年。這就是中國進口轎車比國際市場貴3至4倍的主要原因。
水漲船高,國產車也跟著進口車定高價,盡管國內散件組裝轎車,依照國產化率比例,進口稅率只有25%到6 0%,但是國產車價格同樣高出國際價格數倍,那時說中國汽車是暴利行業(yè),既不夸張更不冤枉。按照當時普通中國人的收入和車價計算,購買1輛最便宜的夏利轎車,不吃不喝也得積攢30年。
國家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關稅,并實行進口配額制度,目的是想創(chuàng)造一個沒有國際競爭的環(huán)境,讓中國汽車工業(yè)盡快發(fā)展壯大。但是往往事與愿違,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企業(yè)不可能想國家之所想,把發(fā)展民族汽車工業(yè)當作義不容辭的神圣任務,而是把利益做為企業(yè)追求的第一目標。進口車被嚴格拒之國門之外,過度保護造就了供不應求的國內汽車市場,汽車成了最緊俏的商品之一,不僅車價被炒上了天,而且還能串換其他緊缺物資,與硬通貨相差無二。一時間走私販私,倒賣汽車風靡全國,生產汽車更成了既簡單又賺錢快的行當。用業(yè)內人士的說法,“裝上四個輪子就能賺錢”。
天價汽車首先是阻隔了普通消費者,大大延緩了國內汽車市場的發(fā)育和發(fā)展,使?jié)撛诘木薮笫袌鲞t遲不能變成現實市場,使中國汽車工業(yè)失掉了由低檔到高檔,由簡單到復雜,迅速做大做強自己的最好時機。
既無外面國際汽車競爭之慮,國內又有高價厚利誘惑,誰還愿意費力不討好去發(fā)展自主技術和品牌?只要能找到外國合作伙伴,把國外成熟產品拿進來,用CKD甚至是SKD 組裝,立即就能賺錢盈利,誰還會傻乎乎地搞曠日持久地自主開發(fā)?拿到轎車生產批文,就等于找到了一個金礦,或者就是開了一家印鈔廠。在有關部門層層把關,極為嚴格的審批情況下,全國竟能冒出128家整車生產企業(yè),800多家改裝廠,真正創(chuàng)下了世界汽車工業(yè)之最?!吧y差”成了中國汽車最顯著的特點。
所以說暴利并不能使中國汽車提高競爭力,而過高的關稅、嚴厲的配額制和審批制度,損害的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,還是造成中國汽車“散亂差”真正的罪魁禍首。
感謝“復關”談判,使中國汽車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壓力。1994年4月1日,中國對進口汽車關稅第一次進行了調減,175個汽車稅目中有105個下調,關稅率總共降低13個百分點。直觀地說,排量3升以下的汽油轎車關稅降為110%,3升及以上排量關稅降為150%,各自下降了70個百分點,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第一步。
1996年,亞太經合組織第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,我國正式許諾,2000年中國關稅算術平均稅率從23%降到15%。1997年10月1日先降到17%,相應進口汽車3升排量上下的汽油轎車,稅率分別降至100%和80%。這一年轎車進口了32019輛,反而比上年減少44.7%。2001年又進一步降低到70%和80%。
2001年11月10(?)日,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,以犧牲了包括農業(yè)在內的其他行業(yè)利益為代價,又給中國汽車工業(yè)爭得了一個“入世保護期”,即前面提到的關稅降低的時間表。同時,以60億美元的汽車進口額為基數,每年增長15%,直到2005年1月1日全部取消進口配額。
最初得知這項入世承諾時,中國汽車工業(yè)如喪考妣,認為如此巨額資金進口汽車,每年將有不少于40萬輛轎車沖擊國內市場,中國汽車肯定不堪一擊,面臨滅頂之災。
然而事情并非如專家們所料,在天津夏利降價的帶動下,中國汽車企業(yè)連連掀起降價風潮,引發(fā)了中國汽車市場的“井噴”。在進口汽車大幅增加的情況下,國產汽車以更高的速度增長。盡管進口轎車突破了10萬輛,但是所占市場份額反而下降到4%,實在微不足道。
2003年關稅降到43.8%和50.7%,進口許可證一度風光一時,被哄抬到10萬元以上,但轉瞬之間,到2004年,盡管關稅進一步降低到34.2%和37.6%,仍就貶得毫無身價可言。
顯而易見,中國汽車頂住了進口車的沖擊,并不是因為有進口許可證守門把關,而是國產轎車的連續(xù)降價,新產品疊相推出,綜合性價比,國產車比進口車表現出了更加明顯的優(yōu)勢,在人們收入廣泛增加的同時,車價越來越接近人們的購買能力,中國汽車市場迅速發(fā)展壯大。在國產車的沖擊下,進口車被逼進了高檔化的小眾市場,成為汽車市場十足的調味品。
2005年1月1日,進口轎車關稅將統一降到30%,全面取消進口車許可證,但同時也取消進口車保稅區(qū),端掉進口車的“蓄水池”,大大增加其經營風險,這個曾經讓中國汽車聞之喪膽的大限日子,已經顯得無足輕重了。
再次感謝入世的壓力,管理部門不得不降低乃至取消對中國汽車工業(yè)的保護措施,否則不知要到何年何月,中國消費者才能買到價格合理的轎車,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,中國汽車才會具有真正的競爭力。
2005年的到來,使人再次想起鄧拓先生講過的“放下即平地”,如果當年,給中國汽車工業(yè)少一點保護,更大一點競爭壓力,中國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得也許比現在更好。
2005年1月1日,一個沒有懸念,無須期盼的日子,是中國消費者的幸事,也是中國汽車工業(yè)的幸事。
本報記者 程遠